原料选择与配比
核心原料:镍钴锰氢氧化物前驱体(NCM (OH)₂)、锂源(碳酸锂 Li₂CO₃或氢氧化锂 LiOH・H₂O,高镍材料更倾向于 LiOH・H₂O,因其反应活性更高)。
配比原则:根据目标三元材料的化学计量比(如 NCM811 为 LiNi₀.₈Co₀.₁Mn₀.₁O₂),计算锂与过渡金属的摩尔比(Li/M,通常为 1.02~1.10,过量锂可补偿高温下的锂挥发)。
混合与粉碎
采用机械混合设备(如犁刀混合机、球磨机)将前驱体与锂源充分混合,确保粒度均匀(D50 通常控制在 5~15μm),避免局部锂含量过高或过低。
混合后物料需干燥(水分<0.5%),防止高温下水分蒸发导致物料飞溅或反应不均匀。
作用:去除物料中的物理水和结晶水(如前驱体中的结晶水、锂源表面吸附水),同时使碳酸锂(若使用)初步分解为 Li₂O 和 CO₂(Li₂CO₃ → Li₂O + CO₂↑)。
控制要点:升温速率不宜过快(通常 5~10℃/min),避免水分急剧蒸发导致物料结块或炉内压力波动。
作用:Li⁺从锂源中释放并扩散进入前驱体的晶格,与 Ni、Co、Mn 离子发生固相反应,形成层状 α-NaFeO₂型晶体结构(这是三元材料具有高比容量的关键结构)。
关键参数:
温度:中镍材料(如 NCM523)通常在 800~900℃,高镍材料(如 NCM811)需稍低(750~850℃,避免 Ni³⁺过度氧化或锂挥发)。
保温时间:2~10 小时(根据材料类型调整,高镍材料反应更快,时间可缩短),确保 Li⁺充分扩散,晶体结构稳定。
气氛:全程通入惰性气体(氮气或氩气),控制氧含量<100 ppm(高镍材料需<50 ppm),防止 Ni²⁺被氧化为 Ni³⁺导致晶格畸变。
作用:使生成的三元材料缓慢冷却,减少内应力,避免晶体结构因骤冷而坍塌。
控制要点:冷却速率通常<5℃/min,且需维持惰性气氛直至温度降至 200℃以下,防止材料在高温下接触空气被氧化。

破碎与筛分:煅烧后的材料可能存在团聚,需通过颚式破碎机或气流粉碎机破碎,再筛分至目标粒度(D50 通常为 8~12μm)。
除铁与提纯:使用磁选机去除生产过程中引入的铁杂质(铁含量需<50 ppm,避免影响电池安全性)。
理化性能检测:检测晶体结构(XRD)、粒度分布(激光粒度仪)、振实密度、元素含量等,确保符合标准。
高镍材料的气氛敏感性:NCM811 等材料中 Ni²⁺易被氧化,需通过炉体密封升级(如采用双端面机械密封)和在线氧含量监测(精度达 1 ppm),严格控制气氛。
避免锂挥发与黏壁:通过分段控温(反应段中心温度略高,边缘略低)和炉壁喷涂抗黏结涂层(如氧化锆),减少锂损失和结垢。
批次一致性:采用自动化进料系统(如失重式喂料机)控制进料量稳定性,结合炉内多点温度监测,确保不同批次材料性能差异<3%。